歷史博士這樣讓女兒愛上傳統文化?
作者:admin 日期:2019-09-04 瀏覽量:9455

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引導,她也因此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“教育的本質是喚醒”,我在日常生活中以適合女兒的方式,喚醒了她對傳統文化的熱愛,點燃了她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,并欣見著她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成長。
親子共誦國學經典
這些讀物內涵豐富,語言精練,句式整齊,富有韻律,朗朗上口,易于誦記,對女兒來說就像另一種“兒歌”。不知不覺中,她就記住了許多,到兩歲多時已能背出《三字經》中相當長的一段內容,6歲時則將全文背得滾瓜爛熟。隨后,她又陸續將《弟子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、古詩文等熟讀成誦。我也跟著她將一些自己童年沒有讀過的國學經典誦記了不少。女兒9歲左右時,開始涉獵“四書五經”和一些史書。慢慢地,國學經典在不知不覺中相伴于女兒左右。
在國學經典的熏陶和滋養下,女兒的成長常常給我帶來意外之喜,如養成了“晨誦”的習慣,記憶力顯著提高。另外,她還將《三字經》的“簡練語言模式”在生活中活學活用。一次,我們搜索從北京南站到國家網球中心的乘車路線時,她把換乘車輛及站名記作“428,宣鼓林”。“428”指的是地鐵4號線換乘2號線再換乘8號線;“宣鼓林”則分別指換乘站及終點站宣武門、鼓樓大街和林萃橋。
以傳統節日為例。有一年春節,8歲的女兒對各家各戶門口新貼的春聯產生了興趣,我便給她講了對聯的來歷和對仗講究。為了加深她的理解,我給她推薦了上個世紀90年代風靡一時的、以 “對聯”為題材的電視連續劇《聯林珍奇》,女兒看完后,幾乎記住了劇中所有的對聯。在她意猶未盡時,我適時推薦了《笠翁對韻》、《滕王閣序》這些講究對仗的文學經典給她讀。元宵節時,我們一般是白天參加猜燈謎活動,晚上觀看央視的《中國謎語大會》節目。在這種節日氣氛中,女兒興致勃勃地參與猜謎,而且還猜出了不少,如“中藥丸(打一句古詩)”,她稍加思索就想到了答案——“粒粒皆辛苦”。
再以養蠶為例。女兒自幼兒園時開始養蠶,上了小學后依然樂此不疲,至今已經養蠶六年,在同伴中可謂是“資深蠶娘”了。在了解了蠶的特點和習性后,她開始對“誰最先開始養蠶”、“古代人是怎樣養蠶的”等問題產生興趣,我便抓住她的興趣點,給她講了中國神話傳說中蠶神嫘祖的故事,北京先蠶壇的來歷,以及《濯龍蠶織》《孝賢皇后親蠶圖》《詩經》《陌上?!贰肚鍖m二年記》等圖文中關于古人養蠶的記載。繼而,我又從養蠶延伸開來,從先蠶壇講到北京的九壇八廟,從蠶繭的使用講到《本草綱目》和中醫文化,從絲織品講到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“絲綢之路”……在興趣和求知欲的伴隨下,女兒的知識面越來越廣,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也越來越深。
在女兒背誦《三字經》《弟子規》時,我推薦她觀看央視《百家講壇》欄目中錢文忠教授關于《三字經》《弟子規》的解讀,沒想到她居然聽得津津有味。后來,她自己又主動觀看了《錢文忠解讀〈百家姓〉》,在聽故事中記住了錢文忠目前講過的所有姓氏,順帶認識了不少生僻字。去年暑假,她還義務擔任社區國學班的小老師,教社區居民背誦《百家姓》。
此外,她也比較喜歡看《中國成語大會》《中國漢字聽寫大會》《中國詩詞大會》等節目,而且還參考這些節目的形式,自己出題,并擔任小主持,在社區組織了一場“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競賽”少兒專場,現場氣氛非常熱烈。而她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,也發現山外有山,人外有人,學無止境,這也進一步激發了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。
親子共誦國學經典
“布衣暖,菜根香,詩書滋味長?!蔽倚r候讀過不少古詩文,至今記憶猶新,且受益良深,覺得它們有難以言盡的妙處。因而,在女兒一歲多開始念兒歌時,我也時不時地對她進行傳統文化的啟蒙,給她讀讀《三字經》《弟子規》之類的蒙學讀物。
這些讀物內涵豐富,語言精練,句式整齊,富有韻律,朗朗上口,易于誦記,對女兒來說就像另一種“兒歌”。不知不覺中,她就記住了許多,到兩歲多時已能背出《三字經》中相當長的一段內容,6歲時則將全文背得滾瓜爛熟。隨后,她又陸續將《弟子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、古詩文等熟讀成誦。我也跟著她將一些自己童年沒有讀過的國學經典誦記了不少。女兒9歲左右時,開始涉獵“四書五經”和一些史書。慢慢地,國學經典在不知不覺中相伴于女兒左右。
在國學經典的熏陶和滋養下,女兒的成長常常給我帶來意外之喜,如養成了“晨誦”的習慣,記憶力顯著提高。另外,她還將《三字經》的“簡練語言模式”在生活中活學活用。一次,我們搜索從北京南站到國家網球中心的乘車路線時,她把換乘車輛及站名記作“428,宣鼓林”。“428”指的是地鐵4號線換乘2號線再換乘8號線;“宣鼓林”則分別指換乘站及終點站宣武門、鼓樓大街和林萃橋。
利用生活契機巧妙引導孩子
以傳統節日為例。有一年春節,8歲的女兒對各家各戶門口新貼的春聯產生了興趣,我便給她講了對聯的來歷和對仗講究。為了加深她的理解,我給她推薦了上個世紀90年代風靡一時的、以 “對聯”為題材的電視連續劇《聯林珍奇》,女兒看完后,幾乎記住了劇中所有的對聯。在她意猶未盡時,我適時推薦了《笠翁對韻》、《滕王閣序》這些講究對仗的文學經典給她讀。元宵節時,我們一般是白天參加猜燈謎活動,晚上觀看央視的《中國謎語大會》節目。在這種節日氣氛中,女兒興致勃勃地參與猜謎,而且還猜出了不少,如“中藥丸(打一句古詩)”,她稍加思索就想到了答案——“粒粒皆辛苦”。
再以養蠶為例。女兒自幼兒園時開始養蠶,上了小學后依然樂此不疲,至今已經養蠶六年,在同伴中可謂是“資深蠶娘”了。在了解了蠶的特點和習性后,她開始對“誰最先開始養蠶”、“古代人是怎樣養蠶的”等問題產生興趣,我便抓住她的興趣點,給她講了中國神話傳說中蠶神嫘祖的故事,北京先蠶壇的來歷,以及《濯龍蠶織》《孝賢皇后親蠶圖》《詩經》《陌上?!贰肚鍖m二年記》等圖文中關于古人養蠶的記載。繼而,我又從養蠶延伸開來,從先蠶壇講到北京的九壇八廟,從蠶繭的使用講到《本草綱目》和中醫文化,從絲織品講到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“絲綢之路”……在興趣和求知欲的伴隨下,女兒的知識面越來越廣,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也越來越深。
“巧借”電視節目做助手
在女兒背誦《三字經》《弟子規》時,我推薦她觀看央視《百家講壇》欄目中錢文忠教授關于《三字經》《弟子規》的解讀,沒想到她居然聽得津津有味。后來,她自己又主動觀看了《錢文忠解讀〈百家姓〉》,在聽故事中記住了錢文忠目前講過的所有姓氏,順帶認識了不少生僻字。去年暑假,她還義務擔任社區國學班的小老師,教社區居民背誦《百家姓》。

此外,她也比較喜歡看《中國成語大會》《中國漢字聽寫大會》《中國詩詞大會》等節目,而且還參考這些節目的形式,自己出題,并擔任小主持,在社區組織了一場“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競賽”少兒專場,現場氣氛非常熱烈。而她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,也發現山外有山,人外有人,學無止境,這也進一步激發了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。
文/李瑞芳(親子閱讀推廣人,中國文化史研究者)